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泉州婆媳矛盾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泉州婆媳矛盾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妯娌和连襟各是什么意思?
1、妯娌:拼音:zhóu li,已婚妇女称呼丈夫兄弟的老婆为妯娌。出自《尔雅·释亲》。弟兄的妻子之间,就是妯娌;所以妯娌之间的关系,其实是弟兄关系的一个延伸。
出处:《尔雅·释亲》“长妇谓稚妇为娣妇;娣妇谓长妇为姒妇” 晋 郭璞 注:“今相呼先后,或云妯娌。”《北史·崔休传》:“家道多由妇人,欲令姊妹为妯娌。” 元 杨奂 《孙烈妇歌》:“屈己接妯娌,尽心奉舅姑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十四回:“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,也有言语钝拙的,也有举止轻浮的。”冰心 《寄小读者》十:“因看你丰满红润的面庞,使我在姊妹妯娌群中,起了骄傲。”
如果一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,儿媳就互为妯娌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,妯娌之间的关系和婆媳之间的关系一样难处,妯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家的家庭气氛。看看“妯娌”这两个字,就能领略汉字的妙不可言———同是女字旁,右边框架的组成部分也相似,但彼此又是对着干的,一个朝上,一个朝下。朝上的“妯”,身段稳重,神态像是鼻孔冲天,得理不饶人;朝下的“娌”则显得小而娇气,恃宠而娇,有小狐狸的媚相。
2、连襟:姊妹之夫的互称或合称,又称连桥。
出处于《秋日与群公宴序》《嬾真子》《土风录》等。一指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,二指彼此知心。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是lián jīn。
连襟”据说最早是出现在杜甫笔下。他晚年寓居川东,结识了当地一位李姓老头,序论起来,两家还是转弯抹角的亲戚。两人很合得来,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。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,写了首《送李十五丈别》的诗,回忆叙述结交经过,有几句是:“孤陋忝末亲,等级敢比肩?人生意气合,相与襟袂连。”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,还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。
北宋末年,著名诗人《容斋随笔》作者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,不很得意,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,写荐书推荐这位堂兄去京城供职。洪迈的堂兄很感激,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,里边便有几句是:“襟袂相连,夙愧末亲之孤陋;云泥悬望,分无通贵之哀怜。”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,在所著《懒真子》里提及:江北人呼友婿为“连袂”,也呼“连襟”。由此可见,宋朝时流行的称呼已经具有了今天的意义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泉州婆媳矛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泉州婆媳矛盾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